“血”滴筹

2019-06-19 11:02:32作者:Jocelyn季

其他

这两年随着微信支付的普遍使用,一些带有众筹性质的小程序、公众号逐渐出现在了人们朋友圈和空间的转发中,亚当斯密评价人们的同情心时用了这样一个词“本性”,认为“同理心”即同情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这样的转发,会或多或少会献出一点爱心,捐出不等金额的资金了。

聚沙成塔,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很薄弱,但是当很多陌生人手拉手可能会为筹款之人编织一张生命之网。这也是“水滴筹”这个平台创建和兴起的重要原因。

而这两日,“水滴筹”回应女子炫富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女子发文众筹为父胃癌治疗的资金,并上传了相关证明照片,如果并非专业医师,很难发现该女士打得筹款“擦边球”,其父实际上并未患癌症,那这些用所谓“血滴”筹到的款项去了哪呢?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奢侈品、跨境旅游等等,绝对不会让你联想到,这是那个为“癌症”父亲筹款的女儿。

看到这条新闻,我是很有感触的,说来也巧,前不久我的一个亲戚得了肝癌,他的儿媳找我来弄这“水滴筹”,当时想着来往不是很密,但也是一家祖的,便一口答应了。

在我申请这个水滴筹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患者已经是肝癌晚期;第二:患者住院不到三天,除了检查并未做需要大额资金的手术;第三,患者一年收入7-8万,一家五口除了在上初中的孙子其他人都在工作,每年都有不小的收入;第四:患者有农保,能报销将近一半的费用。

这就引发了我的疑问,为什么还要众筹呢?在填预期筹款金额的时候,那个媳妇说了个金额二十万,我想我知道答案了,为了钱。前两天出院了,筹款的活动也停止了,筹款了两万多,而从住院到出院所有费用加起来不过一万出头。而我想大家都知道,现在进个医院稍大点的毛病小一万人是没跑的,也是绝大部分家庭能负担的起的。

对于这件事,我作为一个三观还算较正的年轻人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家中长辈告诉我说他家这样是缺少了劳动力,毕竟才53岁就快去世了,这个家中少了未来多年小几十万的收入,最后想赚点钱也不能怪他们。

这个说法再一次抛给我了一个问题,这种情况到底算不算“水滴筹”这个平台所提倡的“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呢?我的回答是不是。这种靠家人生病来挣钱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不可理解的。

“水滴筹”的目的众筹来帮助真正救治无力需要金钱的家庭,而不是那些能够负担得起医药费的家庭,一旦这样的丑闻得到较大程度的关注,人们的爱心与善意便会被消磨,如此以往,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勒住生命最后绳索的人,失去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对社会的信任与依赖感。

但是当人们的爱心被逐渐消耗,例如这一次的炫富事件,还会有人继续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可能需要帮助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这起事件是个例,但是不难预测,人们在捐款之前,会持有怀疑态度,有人会选择继续行善,当然,也会有人选择“一刷而过”你不能说这些人没爱心,是他们没信心了,没信心也没余力去确认这是真的假的。

因而像“水滴筹”这样的一些网络众筹平台,募资方式改革迫在眉睫。众筹募捐平台,应该改变其放贷再审核的形式,把酬来的钱以放贷形式发放给申请人,后期经过公示、核实,确无问题的,进行转捐赠结算,如此步骤确认之后才能决定这钱是不是用在刀刃上,如果一切情况属实,那这钱就不用还了。

如果发现个人有资产、有能力的,则继续按贷款要求还本付息。如此既不会因为审核真实性,而耽误急贫之事,又不用担心被无良申请人过度消费了善心。

通过“水滴筹”这样一个兴起的事物,我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需要帮助的人,不再是鲁迅先生书中所说的“看客”了,当然,这也归于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总之,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利弊是相生相伴的,不让“水滴筹”变成“血滴筹”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道德的不断提升。

相关阅读

指尖文学网©2019